将设计作为各分离的部分再加以组合的思想,被理论家考夫曼(Kaufmann)视为新古典主义的一大特征和传统,并指出它在20世纪仍然继续重现。
这一传统,其中隐含的空间设计问题,宾馆设计公司分析表明,一方面体现为一套作为基本设计素材的要素(element):另一方面则是其组合(早期也称构图)机制(mechanism)。
对应于这一基本传统,一方面,现代主义的发展打破了许多原有的要素,重新确立或形成了一些新的“要素”——诸如柯布西耶的新建筑要素,抽象的“点一线一面”要素(瓦西里•康定斯基,Wassily Kandinsky)以及所谓“要素主义”(以风格派的一些主要人物为代表)的主张;另一方面,与此同时,也引入了更多的功能性和技术性的因素,配合新的空间形式探讨,产生了探讨快捷宾馆设计机制问题的更多可能,而非仅仅是“构图”或传统的形式与功能一致性的问题。
另一方面,在现代会计宾馆设计的发展中,正如类型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,仍然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要素,构成设计空间的基本类型。对此,20世纪80年代,挪威学者埃文森在类型学的基础上,写了《设计原型》一书,从“存在性表达”和“共同体验”出发,再次论述了“地面一墙体一屋顶”等基本原型和要素的各类表现。
在20世纪90年代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威廉•J.米歇尔(William J.Mitchell)发表了《建筑的逻辑:设计,计算和认知》一书,在电脑辅助设计(CAAD)研究中对设计的基本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该书重新追溯了迪朗一加代的传统,并在设计和语言之间建立了一层关系,将设计要素比作词汇,认为这些要素必须加以组合,以满足设计用语与“设计体系”的需求弘。该书中指出:设计语言的发展体现在要素及其组合方面,有两种基本情况:一种是引入“新要素”;另一种则是用“新方法”使用“旧要素”。
20世纪90年代末,由荷兰代尔夫特建筑学院的伯纳德•卢本(Bernard Leupen)等人所著的《设计与分析》(Design andAhalysis)一书,提到“设计体系”的问题,并以考夫曼和米歇尔的研究为例。该书以“要素”、“组织秩序”,以及相应的设计“工具”等问题,来形成对“设计体系”的分析;并将设计作为“空间和物质的组合”加以分析。这些做法,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和发展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分析和形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传统。
在国内,相应的工作体现在一些设计原理的探讨上。如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的《建筑空间组合论》,东南大学(原南京工学院)鲍家声和杜顺宝教授编著的《公共建筑设计基础》,清华大学田学哲教授的《建筑初步》等,都涉及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。其中彭一刚先生的《建筑空间组合论》一书,更是明确以空间一词为核心,进行了某种系统化的探讨,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以上这些构成了
快捷宾馆设计自身分析的基础和内容,即本书的中篇:追寻有关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机制这两条相互联系的主要线索,发展传统的要素组织概念,并探讨它在现代设计条件下产生的各种发展和转变(包括新的要素和构成机制)。在这种探讨中,尝试以一种双重性的思路提出新的理解,对上篇的传统基础进行分析。并为下篇有关空间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概念和方法。